發展自中南美洲與北美洲的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深受Paulo Freire(保羅‧弗雷勒)在巴西所進行的成人識字教育影響。Freire重新定義識字教育的概念並賦予政治化意涵,將教育視為解放人類的方式。H. Giroux(季胡)曾指出Freire的教育思想立足於兩種激進與傳統之間,一方面是批判的語言(a language of critique),體現出新教育社會學的特色,另一方面是可能性的語言(a language of possibility),得自於解放神學的傳統,因而發展希望、鬥爭的哲學。
承繼Freire教育哲學中所隱含的批判性語言和可能性語言,批判教育學一方面持續新教育社會學的努力,將教育視為一種政治活動,分析、批判學校教育背後隱藏的意識型態和霸權,另一方面也賦予學校教育積極的能動(agents)意義,將之視為達成社會轉化、解放的場所。由於批判教育學同時強調解構霸權的重要,又不忘正視、彰顯主體改變現實的能動性,可謂在結構和主體之間搭建起一道溝通的橋樑。使得1980年代以來,由北美Henry Giroux、Peter McLaren(彼得‧麥克拉倫)等人所倡議之「批判教育學」,已成為西方世界裡頭左派知識份子用以批判新右派、新保守主義、新自由主義、教育市場化的主要論述利器,同時也為批判性的教育實踐開啟另一扇希望之窗。
繼續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