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青動籲延長土地法諮詢期(澳門日報,29/1/2011)

澳門青年動力昨午把該會的“《土地法》諮詢問卷調查報告”交予工務局,建議延長諮詢期。

該會會長阮佩嫦於昨日下午三時到工務局遞交報告,局方派員接收。阮佩嫦表示,問卷調查於日前分別在各區街訪及在互聯網上進行,對象為十六歲以上人士,共收到二百四十五份有效問卷。調查顯示,概念深奧而又影響深遠的《土地法》,四十三天諮詢期不足,建議政府聽取民意,延長諮詢期,並製作單張,淺析《土地法》的概念。政府亦應注意不同政策的諮詢方案在同一時期接連出台的現象,避免產生“諮詢疲勞”的問題,影響政策制訂的質素。

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國際勞工組織:青年失業仍是主要挑戰(澳門每日時報,25/1/2011)

閱讀全文

However, youth unemployment is still a concern, the United Nations’ (UN) specialised agency emphasised. The local ratio of youth to adult unemployment rates was 2.6 in the third quarter of 2010, as per official data – which means that young women and men are 2.6 times more likely than adults to be unemployed. While the unemployment rate for people 25 or older was down to 2.4 percent, it went up to 6.6 percent among the 16-to-24 age group.

一段珍貴的青洲坊片段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澳亞衛視:青洲坊爭議延燒 換地明益自己友?

華僑報:區錦新質疑青洲坊拆遷事件官員作為 廿年仍可換地有悖公義

民間社會對青洲坊暴力遷拆事件仍持續關注,澳門青年動力昨日舉辦題為「陽光政府照不到青洲坊?城市規劃與暴力遷拆」論壇。當中包括直選立法議員區錦新、城市規劃師林翊捷及時事評論員黃東等,探討了日後面對市區重建,政府規範拆遷過程,保障居民的合法權,受影響的市民可以怎樣維權,以及城市規劃等議題。而區錦新指出,青洲坊暴力清拆事件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破壞了澳門法治基本原則,他並批評,政府與發展商換地協議並不符合公眾利益。

 舉辦青洲坊事件論壇的澳門青年動力會長阮佩嫦接受傳媒訪問指出,在宣稱「陽光政府」下卻發生了青洲坊暴力遷拆事件,這是不對的;並質疑,在廿一世紀的澳門竟發生這樣不公義事?而作為青年團體的青動很關心這一社會事件,「因為來緊本澳將有更多的舊區拆遷和城市規劃,我們擔心會不會再發生類似事件。」

 在之前青洲坊清拆時,青動成員實地觀察了解實況,阮佩嫦批評政府處理不透明,對居民保障不足夠,以及對發展商欠缺有效監督。

 直選立法議員區錦新認為,青洲坊事件值得關注的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破壞了澳門法治基本原則。他指出,任何城市都有舊區清拆問題,而在澳門過往對於清拆木屋等都有一些規範,但今次青洲清拆,發展商在房屋局和治安警察局的縱容下,採取了完全「開強功」行為,在無法院清拆令亦無合理處理的情況下進行強行清拆,這是嚴重地傷害了澳門法治原則,此是尤其重要問題。

 另方面,青洲坊土地批給在一九八九年批出,迄今已超過二十年了。區錦新質疑,二十年批給但發展商不發展時,這相信在任何地方都不可允許發展商仍可保留對該土地使用,現在為建公屋,特區政府卻與發展商私下達成了交換土地協議,政府將來會以另外土地交換,「這是絕對說不過去」,是不可接受。他強調,究竟對這長期閒置土地,政府有甚麼法理依據讓發展商繼續保留使用,以至政府為建立公屋竟然要重新補償土地給發展商呢?而這樣做法只會令人們質疑是官商勾結的所為。

 區錦新並認為,在宣稱「陽光政府」的第三屆政府,則青洲坊換土情況暴露在陽光下,令人感到「很肉酸」。他表示,政府在初期並無向公眾交代原來與發展商還有交換土地協議,只是因為他提出書面質詢,政府在簽覆時才透露了有換地協議,為此公眾始知悉此不合理情況。

 他強調,民間社會是有責任迫使政府須重新面對土地問題,特別是未來修改《土地法》,必須關緊這道門,避免再有此不合理情況發生。他並指出,現行《土地法》容許交換土地,且給予了官員頗大的行政裁量權。然而,對於官員行政裁量權必須同時有有效制衡機制,他認為在歐文龍案中已清楚暴露了官員濫用這種行政裁量權的弊端,「歐文龍案在審訊時,法官都批評這種濫用行政裁量權。」同樣在青洲坊換地事,當發展商提出要求的理據應不應該接受,而接受的標準是甚麼呢,官員為何可以決定接受呢,但公眾卻為何全不知悉,「我覺得這些全部在黑箱操作,而官員就運用了酌情權。我們看到,在澳門官員的酌情權很大,特別是可能涉及利益時,他們是很樂意使用酌情權,但在涉及市民利益,對其無著數時,就非常之鐵面無私般一點酌情權也不肯行使。」

 區錦新表示,法律上是賦予官員有酌情權,但正如法官解釋的官員使用酌情權時必須基於公眾利益。在青洲坊換地問題上,這土地是閒置了二十年之後卻還可換地,官員所使用酌情權,「公眾利益在哪裡?很明顯(換地)在違反公眾利益情況下使用酌情權,這絕對說不過去的。」他強調,青洲坊換地並不符合公眾利益。

 另一方面,在木屋區清拆或舊區重建,對當地需搬遷居民,須有清晰和足夠的資訊,但在青洲坊事件卻明顯不足。城市規劃師林翊捷認為,青洲坊居民得到的資訊不足,亦無法參與搬遷安置的過程,令到他們存有恐懼感。他指出,這在處理青洲坊的方式是有問題的。◇

新華澳報:論者憂未來舊區拆遷重演不公義暴力事件

澳門青年動力舉辦「陽光政府照不到青洲坊?城市規劃與暴力遷拆」論壇,立法議員區錦新、城市規劃師林翊捷、時事評論員黃東等與30多名青年,探討日後市區重建時,政府應如何規範拆遷,保障居民權益的問題。

  區錦新指青洲坊拆遷令澳門法治受破壞,他十分關注。他說,任何城市發展都存在清拆舊樓宇的問題,過往澳門清拆舊區樓宇均有法可依,今次發展商在無清拆令及不合理下清拆,嚴重損害澳門的法治原則。

  區錦新說,青洲坊土地的批給已經超過20年,土地批了20年不發展,發展商不可能繼續保有對土地的使用權,政府私下與發展商達成協議交換土地發展公屋,無法理依據,給人的看法就是官商勾結。

  區錦新稱,政府起初無向公眾交代存在換地協議,在議員一再質詢下才透露。他希望土地法修訂時堵塞漏洞,避免再有同類情況發生。他認為,官員裁量權的使用是黑箱操作,涉及自己利益時就運用裁量權,涉及市民利益時卻鐵面無私,裁量權必須基於公眾利益,青洲坊土地批給20年不發展,政府還交換土地極說不通。

  黃東表示,今次事件有人認為是部分居民盲目的高期望超過了合理範圍,但他認為這意見不是主流。他說,在這事件上,政府的操作是否合情合理值得懷疑,其中社工局義工應該落區摸清居民訴求,但事實卻非如此。居民的合理權益應得到尊重。

  林翊捷認為,今次事件對今後本澳舊區重整影響極大,令人憂慮今後舊區重整時不同意重整的少數人與青洲坊清拆事件的居民處境一樣。他指出,要解決問題,關鍵是盡量消除資訊不平等,還需要有公眾參與過程,相信這樣衝突會少很多。

  青年動力會長阮佩嫦表示,在陽光政府下發生今次的暴力及不公義事件,令人擔心未來城市拆遷及重新規劃會有類似事件發生。她認為問題在於事件處理不透明,官商勾結,對市民的保障不足夠。她說,無論居民的訴求合理或不合理,政府均應在適當監督及保護下,才展開拆遷工作。

正報:青洲坊強拆留陰影

青年動力昨午舉行「陽光政府照不到青洲坊?城市規劃與暴力遷拆」座談會,擔任講者的城市規劃師林翊捷認為,青洲坊的強拆手法,為未來的舊區重整投下了很深的陰影。他指出,在舊區重整的過程中,需要提供充足的資訊,並增加透明度,讓市民表達意見、參與,甚至決策。林又提醒,青洲坊將會出現一個新的大型社區,在規劃過程中,尤要注意公共設施的配套安排。

青年動力的成員在上月曾到青洲坊探訪被迫遷的居民,會長阮佩嫦表示,暴力遷拆是不能接受的。由於本澳將有不少清拆項目,該會擔心到時又有類似的不公義事件。她表示:「我們相信需要更多的監督和保障。市民是合資格得到賠償,或者不合資格,應該在適當的保護和監督下進行拆遷工作。」

其中一位座談會的講者、城市規劃師林翊捷稱:「青洲坊的拆遷處理得太粗糙,太多不愉快事件,毫無疑問,對未來舊區重整的工作,投下一個很深很深的陰影。」他表示,舊區重整的大問題是資訊不對等,缺乏透明度,要解決這問題,就需要一個公眾多參與的過程,讓公眾知道政府和發展商的下一步行動、將會得到甚麼支援、在未來的社區得到甚麼等。

林翊捷提醒,青洲坊將會出現一個新的大型社區,需要配套各方面的公共設施,如:學校、老人院等,然而,現階段未有相關的資料,這是公眾需要注意的。他指出:「重建或重整,必須實質上對居民生活有好處,亦都要居民明白這件事對他們有好處。如果不是實質上對他們有好處,就是欺騙他們,如果他們不明白有何好處而強制進行,即是強迫,兩者都不是辦法。」

直選立法議員區錦新是另一位座談會的講者,他指出,青洲坊的強拆個案嚴重傷害澳門法治的基本原則。以往,清拆過程是有規範的,但是,在今件的事件中,發展商根本沒有法院的清拆令,卻在房屋局和警方的縱容下強行推毀不願遷出居民的木屋。

私下換地 官商勾結

區錦新表示,青洲坊的地段批給發展商超過二十年,政府理應收回。「現在,由於要拿 (該地段) 來建公屋,政府私下與他 (發展商) 達成協議來交換土地,將來另外補償一幅土地給他,這是絕對說不過去的。」區質疑政府憑甚麼法理依據來補償,政府和發展商的私下行為,「只能讓人見到是官商勾結」。

區批評:「他 (發展商) 提出的理據應否接受呢?接受的標準是甚麼?官員怎樣決定接受呢?為何公眾不知道他提出了甚麼理據?我覺得這些全在黑箱內操作,而官員則運用了酌情權。在澳門,官員的酌情權是很大的,特別可能涉及利益時,他們非常樂意使用酌情權,但是,對於涉及市民的利益,對他們沒有著數,卻非常鐵面無私,一點酌情權都不願行使。」

市民日報:論壇籲舊區重整勿再現暴力拆遷

澳門青年動力昨舉辦「陽光政府照不到青洲坊?城市規劃與暴力遷拆」論壇,多名與會者批評特區政府在青洲坊拆遷過程中的處理手法有欠妥當,而未來將有更多舊區重整等會涉及拆遷,擔心類似暴力事件再度發生,促請政府未來在拆遷時,不論居民是否合資格獲得賠償,都應提供適當的保護和監督。

  論壇昨午假紅街市牧民中心舉行,立法議員區錦新、城市規劃師林翊捷、時事評論員黃東、澳門青年動力會長阮佩嫦等出席。

  阮佩嫦指出:在青洲坊木屋拆遷過程中,出現發展商強行拆屋甚至流血事件,反映政府在事件處理手法中,完全不夠公開透明,且對木屋居民的保障亦不足。

  她坦言未來本澳將有更多舊區重整和城市規劃會涉及拆遷,擔心類似暴力情況再度發生。她促請政府未來進行相關工作時,不論居民是否合資格獲得賠償,都應在適當的保護和監督下拆遷。

  區錦新:強行清拆損法治

  區錦新表示:特區政府過往在清拆舊區上亦有一定規範,然而是次青洲坊的發展商在房屋局和治安警察局的縱容下,採取「開硬弓」的方式,在沒有清拆令和合理處理的情況下強行清拆,嚴重損害本澳法治。

  他更質疑青洲坊發展商在土地批出超過20年仍未發展土地,卻因有關地段需要興建公屋,而獲政府私下達成協議置換土地,直言有關做法完全不能接受,希望政府盡早完善《土地法》的相關法規,避免再度發生類似情況。

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2010人文社科類書籍年度精選(破報,復刊646期)

編按:

書評版2010年度回顧從三部分標誌出我們年度關心的重點。

一、破報書評長期經營人文社科類書籍評論,累積深度廣度,特別精選年度人文社科類書籍,萬中選一,不可不讀。

二、在出版界進入寒冬之際,2010年中由獨立書店聯盟發動的反折扣戰與圖書統一定價銷售制度,在出版界掀起一股討論熱潮。我們特邀小小書房店主虹風為讀者概述始末,期許關注與辯論能夠持續延燒。

三、書籍出版與電影發行之間的密切關係是我們近年觀察到的有趣現象,我們分別訪問了時報出版與新經典文化的企畫、主編與社長,試圖從出版業者的角度分析此一現象。

文/Fran T.Y. Wu、王英倩


繼續閱讀

「陽光政府照不到青洲坊?城市規劃與暴力遷拆」座談會(更新版)

  一月三日,政府終於由私人發展商中接手澳門最後一個木屋區青洲坊。二十年前,政府信誓旦旦要收回土地興建公共房屋,本來為期望改善生活空間的居民和期望在地產狂熱中得到合理住房的廣大市民是一個好消息。可是,在清拆過程中出現很多波折,甚至爆發流血事件。

  澳門青年動力,本著「團結澳門青年,關心時事,推動社會公民成長」的宗旨,決定舉辦題為「陽光政府照不到青洲坊?城市規劃與暴力遷拆」論壇,是為第二場「動力論壇」。立法議員區錦新、城市規劃師林翊捷、時事評論員黃東將與大家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探討並交流日後面對市區重建,政府如何規範拆遷過程,保障居民的合法權益,受影響的市民可以怎樣維權。城市又如何做規劃才能提高硬體方面的生活水準,又能保障基層的發展機會和長期賴以生存的社會脈絡?

  活動於一月二十三日(星期日)下午四時至六時假澳門羅若翰神父街30號紅街市牧民中心舉行。屆時亦有青洲坊紀實攝影展覽,展出崔子釗先生及動力成員等人拍攝的照片。歡迎各位市民參加。如有垂詢,請電澳門青年動力理事長阮小姐(66194807)。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陽光政府照不到青洲坊?城市規劃與暴力遷拆」座談會


一月三日,政府終於由私人發展商中接手澳門最後一個木屋區青洲坊。二十年前,政府信誓旦旦要收回土地興建公共房屋,本來為期望改善生活空間的居民和期望在地產狂熱中得到合理住房的廣大市民是一個好消息。可是,在清拆過程中出現很多波折,甚至爆發流血事件。

澳門青年動力,本著「團結澳門青年,關心時事,推動社會公民成長」的宗旨,決定舉辦「陽光政府照不到青州坊?城市規劃與暴力拆遷」座談會。屆時將有立法議員、城市規劃師、時事評論員與社會大眾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探討並交流日後面對市區重建,市民可以做些什麼?城市又如何做規劃?

時間:2011年1月23日下午四時至六時
地點:澳門羅若翰神父街30號紅街市牧民中心


鳴謝崔子釗先生提供照片

鳴謝啟事

澳門青年動力於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日回歸日民主大遊行的義賣籌款中,共籌得澳門幣三千九百二十元五角。這些款項將會用於澳門青年動力日常運作當中。特此向各位支持者致謝。

澳門青年動力 啟

二零一一年一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