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兩個青洲木屋區居民的平安夜(華僑報,25/12)

 今年這個平安夜,對於青洲木屋區一些居民,實在另一番傷感或不忿以致怒氣在心頭,聖誕歡樂樂聲亦未能感染他們。其中,八十五歲林伯,無奈面對現實搬離渡過了人生漫長六十載歲月的家園,卻因「捨不得」,昨日再回青洲已被拆掉家園轉了又轉,而在昨晚他則在一個陌生環境的臨租屋渡過這個傷感的平安夜。還有留在木屋區,聲言誓死守住家園的高太,就激動地呼說:「平安夜青洲就不平安了!」這衝口而出的說話,道盡了在力爭居所過程中的不忿以至怒氣。
 本澳現存最大木屋區的青洲木屋區昨日已經清拆得七零八落,也快將可「消滅」了。毫無疑問,清拆木屋區重建一個居屋新社區,這是唯一的決策。然而,畢竟在幾十年來,這裡是不少人安居的地方,現今卻是一片頹頃敗瓦,且迴盪著不安氣氛,實教人唏噓不已。
 八十五歲林伯,於前天在發展商協助下搬去臨時單位,不過,昨早他又回到青洲木屋區,在他被迅速拆去的家園轉來轉去,不時尋找遺下什麼物件的,但這個與他渡過六十載風雨歲月的溫暖家園,現在只有廢鐵與磚頭,連他幾十年前親手種的大樹都被砍掉,還有栽種的二十多棵果樹也跟隨被拆的家園不再存在。
 「六十年了,對這個好有感情,而家我都走到最尾,周圍的人都搬走晒,侷著要走啦,唔捨得也要走。」林伯傷感語調說,他不時說「捨不得」,蓋在六十年前入住青洲木屋區時「並無想到要搬出去的一天」,他很用心營造這個家園,「我周圍都種晒樹,一個小公園的,是不捨得了,不過,也無可奈何。」說起這二十多棵果樹,林伯蠻有感情地數著:有龍眼、有番石榴、有芒果、有黃皮……。似是回想起每當果樹的果碩累累時令人開心的情景,但現在他的家園和誠如小公園的果樹都失去了,「真係唔捨得。」卻現在只有慨嘆,「個心好唔舒服。」
 林伯亦坦言不滿政府今次過切急促清拆木屋區行動。他表示,在去年六月二十六日崔世安還未任行政長官時,曾到青洲木屋區並到林伯家,「他來訪問我。當時他問我這裡還有幾多間屋未搞定?我話一百間以下。他還話咁易啦。所以之前還以為政府會好容易處理,點知而家……。」林伯指出,政府在處理青洲木屋區問題太過倉猝,「我以為會逐步安置好居民,才拆屋,始終木屋區是要清拆,但現在處理是迫切過頭。問題上,房屋局應先有房屋安置這些居民,然後一路做,但現在大家的物件都擺在街上,你話落大雨時點搞?」
 林伯只有一個人在澳門,現雖然得到發展商安排在臨租屋住,然後等政府社屋安置。老人家說他已八十五歲了,希望政府可以盡快安置入住社屋。這在心理上亦就有安穩居所的感覺。
 另一方面,在木屋區內則還有小部份居民仍在堅持留守家園。其中高太聲言誓死留守家園,「我一定誓死保護這間屋」!她批評當局處理不妥當,「政府和房屋局和發展商的事,個個都心中有數。為何警察也好象無可奈何,我報司法(警局),他說無辦法,你自己守。」高太又質疑「這個是什麼陽光政府?」指未能真正做到居者有其屋。
 另一方面,在今次青洲木屋清拆過程亦顯示了在強與弱的懸殊狀態。而一班青年網友昨日再次到青洲木屋區實地了解清拆情況。「青年動力」會長阮佩嫦認為,政府有需要檢討整個處理手法。而一些被當局定為不合資格的居民是否就不獲安置,但這部份居民怎麼辦?她亦指出,今次整個處理手法是令人質疑政府是怎樣落實以人為本和科學決策?她並表示,未來還有舊區重整亦涉及有清拆問題,因此,政府須有一套清晰和合理做法。
 網民黃先生就表示,需要大家討論應怎麼妥善處理清拆與安置問題,而這班青年人亦考慮稍後邀請專家學者一齊進行研討。
 無疑,這班青年人亦正以不同方式關心及參與社會事務,阮佩嫦表示,透過網絡和上街遊行發聲外,實地了解社會事件而探究實際情況,並考慮可以怎樣幫到市民,這亦是他們實際參與方式,「我們不是為嘈而嘈的」。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團體冀青年關注政治(濠江日報)


惟李國富為「青動」理事,非理事長。

千二人上街表訴求(正報)

特區成立十一週年,多個團體昨午發起遊行,超過一千二百名市民參加,當中很多是青年人,也有長者及勞工等,他們的訴求非常多元,包括要求政府推動民主政制,處理物價、樓價高漲,「抗河蟹、爭公義」等,過程整體秩序良好,依照警方的指定路線行進。


反貪腐 爭民主 保民生

遊行在下午三時出發,約在兩小時後到達政府總部遞信,在交給行政長官的信函中,新澳門學社要求政府「聽民意保民生」、「建機制反貪腐」、「凝共識達民主」:「我們認為,特區政府只有堅持『反貪腐、爭民主、保民生』,才能為澳門贏得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一個民主開放的制度、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社會。」

「普選」熊貓參與遊行

信件由帶領遊行的、名為「普普」、「選選」的「熊貓」交給政府總部的人員。早前,當局透過「一人一票」為中央送澳的熊貓選名為「開開」、「心心」,新澳門學社理事長周庭希指出,不希望本澳的普選經驗只停在為熊貓取名,期望普選經驗可延伸到立法會的所有議員和行政長官。

遊行人士由北區行至南區,大部份遊行人士帶上「普選熊貓面具」,重複高喊口號:「速建萬九屋,勿成慢久公屋!」「社屋經屋,等到氣谷!」「還我選舉權!」「二O一九,普選特首!」「反對特權政治!爭取民主政制!」「反對賤賣土地!反對利益輸送!」等。

青動口號表心聲

在遊行隊伍中,澳門青年動力的成員也自創口號,反映他們的心聲:「官商打籠通、公屋揼波鐘」、「熊貓住豪宅、市民等配額」、「『陽光』政府、劫貧濟富」、「負責任、不博彩、抗河蟹、爭公義」、「公僕加薪、市民艱辛」、「壞鬼劉十招、跣到癱癱腰」、「環保局放灰毒、有人篤都唔郁」等。


兩「司長」與群眾對話

回歸民主大遊行於昨日下午三時在祐漢公園出發,人數超過一千一百,除了新澳門學社外,還有其他發起遊行的團體集合一起,依照警方指定的路線,向終點進發。遞信後,參加者在南灣湖水上活動中心聚會,兩名人士帶上「劉司長」和「陳司長」的面具與群眾對話,有市民相當投入,對「司長」開罵譴責。

除了新澳門學社外,還有被拆家園的青洲木屋居民、年輕植物人的父親、要求釋放劉曉波的利建潤、拿著二萬一千個市民簽名、要求陳麗敏下台的工人自救會等遞信,由於每一「單位」均要發言,過程超過半小時。

絕大部份遊行人士沿途遵守秩序,但警方的防備卻相當緊密,除有水炮車、防暴盾牌外,還有很多便衣警員,「鬼祟」混入遊行隊伍,當中不少更是假扮「龍友」,拍攝遊行人士。

遊行隊伍路經三條主要的天橋,是記者拍攝的重要位置,卻被數名便衣警員「霸佔」,更一度以記者沒有「記者證」為由,阻礙記者停留。

澳門回歸11周年多個團體遊行要求改善民生(亞視)

http://www.hkatvnews.com/v3/share_out/_content/2010/12/20/atvnews_145666.html


今日是澳門回歸十一周年,多個團體發起遊行,要求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遏抑通脹和改善民生。

有人戴面具,有人高舉標語橫額,警察及防暴隊在沿途架起鐵馬戒備。過千名來自不同團體遊行人士,下午三時分別在澳門佑漢公園和三角花園集合出發,遊行往澳門政府總部示威。他們指物價高漲,貧富差距愈拉愈闊:「我相信GDP是反映一個趨勢,但其實數字是一部分人富起來,還是大部人都有承受經濟效益,其實是兩回事。」有澳門的立法會議員說:「民生只是表面,民生不可以改善,是因為民主政制沒有發展...無論從何厚鏵至現在,到崔世安第一年,你也看不到政府要換水建立一個機制,肅清貪污。」

而在早上,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及主要官員,出席金蓮花廣場的升旗儀式,慶祝回歸十一周年,之後舉行慶祝酒會。崔世安表示,明年施政重點是關懷長者及弱勢社群。他晚上前往北京,向國家領導人述職,期間會與中央部委官員會面,討論內地通脹對澳門的影響,研究穩定物價及食品供應。

回歸 11周年 澳門千人遊行爭普選(蘋果,21/12/2010)

中央政府向澳門特區送贈的大熊貓「開開」和「心心」,因正接受檢疫,未能及時與市民共慶澳門回歸 11周年。新澳門學社發起回歸民主大遊行,請來大熊貓娃娃「普普」和「選選」,搶先與澳門市民和遊客見面,除了爭取 2019年一人一票選特首,也借大熊貓道盡各種民生訴求。

逾 1,250人參加這次由大熊貓擔任主角的大遊行,不少參加者戴上大會派發寫上「普選」的大熊貓面罩,衣服貼上不同訴求的大熊貓貼紙。兩人扮成掛上「普普」和「選選」彩帶的大熊貓,帶領遊行隊伍從祐漢花園出發,經鬧市遊行到政府總部,表達爭取民主和要求改善民生等不同訴求。沿途吸引不少人駐足觀看,有市民更爭相與大熊貓拍照留念,有內地遊客無懼「普選」面罩,要求遊行人士轉贈紀念。

經濟成果 沒與基層分享

主辦者澳門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區錦新說,中央政府送贈的一對大大熊貓,早前由澳門市民透過「公投」命名為「開開」和「心心」。他說,澳門市民同樣希望透過一人一票,爭取 2019年普選特首。他續說,澳門回歸 11年,經濟發展迅速。今年澳門稅收大增,可惜剛上任一年的特首崔世安,沒有與基層分享成果,現金分享更由過去的 6,000元減至 4,000元。他認為,澳門回歸以來的官商勾結、貪污、就業和民生等問題,必須普選特首才能解決。

今年五.一在互聯網號召青年網民上街遊行的「青年動力」,昨日再次上街,以「抗河蟹、爭公義!」為主題,挑戰向來鼓吹和諧社會的澳門政府。他們更特別設計「反河蟹」 T恤,不少市民即買即穿。青年動力成員阮佩嫦說,房屋問題是當今澳門青年最頭痛的問題,樓價急升,租金水漲船高。她又批評,澳門政府聲稱「拓展青年建言渠道」,實際上卻選擇性聽取非主流團體的聲音。


新澳門學社估計約 1,100人參加大遊行,但澳門警方點算有 1,250人,並動員 250人包括防暴特警戒備。遊行隊伍到政府總部遞交請願信後和平散去。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抗河蟹、爭公義」—— 澳門青年動力參加回歸日民主大遊行說帖

明年施政報告,「現金分享計劃」金額的減低,引發極大的社會爭議。「澳門青年動力」(簡稱「青動」),認為計劃若要持續,應向基層傾斜。若要退場,政府亦應清晰交待該筆項如何轉移到支援民生項目。

房屋問題是當今澳門青年最頭痛的問題。社會文化司司長,以至行政長官都以自己當年年輕時作例子,來「勉勵」年輕人。可是,他們沒有留意到目前房價的高水平,不但讓年輕人供樓時間比他們上一代-包括各位政府高官-長得多,就算是只是想租屋居住,租金也會隨樓價水漲船高,怎不叫人生「何不食肉糜」之嘆?政府在履行二零一二年完成一萬九千個公共房屋單位的承諾之餘,亦必須在二零一四年完成四萬個單位,以滿足長期輪候的基層以及青年人需要。

長遠而言,應建立「公共房屋發展基金」,以類似香港房屋委員會的獨立營運方式,為澳門市民提供基礎房屋市場。基金用之支付公共房屋的設計、建築及發售,政府提供土地以作支援。適當定價的公共房屋足以收回基金的成本有餘,鼓勵其永續發展。這樣做非但能滿足廣大中低層收入家庭的置業需要,更不會與私人發展商爭利,因為近年事實說明他們根本無興趣觸及「豪宅」之外的市場。就業方面,我們反對商界議員提出,讓非本地生畢業後留澳工作然後取得居留權的建議。這對本地生以及外地生都不公平:本地人固然失去留澳發展的機會,非本地生為取得居留權亦被迫接受低於市價的條件,而淪為廉價勞工。

青年參與社會方面,雖然政府在明年相關施政方針中聲言要「拓展青年建言的渠道」,但實踐上與期望出現巨大落差。雖然在諮詢組織中,一些非「傳統青年社團」成員以個人身分參加是一種進步,但在政府所舉辦的第二次「青年關心社會座談會」中,政府沒有像第一次公開登報宣傳,只是在前一天在網上由教青局發出通知,讓一些關心社會的「非傳統青年社團」,或沒有組織背景的青年失去參與的機會。這種「親疏有別」態度是一種倒退。

今年夏天,政府推出《因公法援》法案,嚴重衝擊澳門僅有的言論自由。其後新文本,刪除最具爭議性的第四條,又將主要官員、警察機關人員等剔除出保障範圍,可見這一切都是市民共同抗爭取得的,「沒有抗爭,哪有改變?」澳門社會面不再像昔日那般默默忍受。當然,爭取自由的道路仍然挑戰重重。電視台改革,政府聲稱維護新聞自由,但有記者因播出採訪錄音片段而被停職的事實在前,我們必須繼續監督相關單位。另外上月國家領導人來澳,有示威者被帶走,我們同樣不能接受,因為和平表達意見,包括不同意見的基本權利,是不容剝奪的。

今年五月一日,四百多名青年以互聯網為號召、破天荒走上街頭,以「增經屋促就業」、「關注青年困境」及「抗衡河蟹(偽和諧)文化」為訴求。此後,我們成立了「青動」,宗旨是「團結澳門青年,關心時事,推動社會公民成長」。半年以來我們就房屋、電視台改革、《因公法援》法案等社會問題舉行遞信、集會、討論會等活動,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今年十二月二十日,「澳門青年動力」將參與「回歸日民主大遊行」。我們屆時在祐漢公園備有入會表格,歡迎大家即場報名,加入我們的行列。如果已有經購買我們設計的「反河蟹」T裇,屆時請穿上參加,另外我們現場會有T裇售賣。歡迎大家以另一種方式,支持「青動」繼續進行社會活動。期望大家的參與,一起為自己、為一個公義的澳門發聲!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澳門有條件做得更好!

走上街頭,大聲吶喊,反公職法援、要求政府加快「起樓」、積極參與澳廣視改革討論,一班「80」後、甚至「90」後的新臉孔異軍突起,馬上吸引媒體和社會的目光。自今年五一遊行之後,他們開始以「青年動力」的名字出現,成為街頭運動的新生代。

  「澳門有條件可以做得更好!地方細細,錢好多,但如果再不正視現在的問題,澳門的未來會變成怎樣?」因為不滿賭場假招工, 阮佩嫦與一班志同道合的網友參加今年五一遊行,有誰會想到一位「90」後,才剛考完高中畢業試的女孩竟然跑上街頭,最後還站到媒體的鏡頭前變成這支自發遊行「新力軍」的發言人?「我是一個很大膽的人,朋友都說我膽子比腦袋還要大...哈哈...其實我們出來只是說事實,澳門街很多人知道這些事是真的,但都不敢說。基層市民經常被人壓榨,那批建築工人好像被人玩弄一樣,為何要給人家希望、轉頭又將求職信全部丟進垃圾筒?公義就是對的就說對,錯的就說錯,但澳門很多人都不敢。」

  一次遊行,召集了一批散兵游勇,想爭取社會有更多改變的年青人。於是「青年動力」應運而生,大膽敢言的阮佩嫦更被推舉為會長。萬事起頭難,在會內年紀最輕,卻要扛起組織、協調和團結的責任,對剛踏出校園的阮佩嫦而言一點也不容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盲點,每次傾談都會令大家更明白對方的想法,最重要是多點包容和理性。我們會深思每次行動的效果和後果,不光是批評,更重要是提出建議。」一個初生的議政團體,無錢、無資源,僅靠一份熱誠和理念去維繫,最令她感嘆的並不是其他,而是社會上一股無形的壓力「高中畢業聚餐時,有老師對我說:我支持你!你做得好好,但奈何我的身份......我想,澳門即使是老師、清潔工也怕沾手政治會失去飯碗,找不到工作,怕會有後果。」

  「青年動力」以街頭活動為主導,人家看來好似「幾激」,但走上街頭,原來並不為別的,全因資源有限,街頭活動反而是成本最低,最容易接觸市民的方法。「站出來至少可以做一個榜樣,讓更多人關心和知道這事,網上作用始終有限,很多人因為很多顧忌,有份工、有家庭不會站出來,還有很多人不會上網,街頭活動是最平又有效的方法。」自覺並不算「出位」,阮佩嫦認同,當越來越多人這樣做時,社會遲早會習慣。

  面對升學之路,最終阮佩嫦選擇在聖約瑟大學修讀政府研究學系,「有想過讀社工或教育,但做社工,一次只能幫到幾個人,但一個好的政策,可以幫到好多好多人」,在阮佩嫦眼中,政治是一門複雜但「好靚」的藝術,似乎與一般人的想法相去甚遠。「政治靚在你要多聽別人的意見,一個決策要同時迎合很多不同類型人士的需要,要學習很多、聆聽很多,才能做得好。人每每有自身的盲點,一個好的政策正正要克服盲點和誤區,讓最多人受惠,這是一門講究妥協和平衡的藝術。」對於特區政府施政,阮佩嫦也有巧喻「聰明和有智慧最大區別是,聰明人會卸膊;有智慧的人會勇敢正面面對問題。我希望崔特首是一個有智慧的領袖。」

  雖然外界對「青年動力」寄予不少期望,但阮佩嫦自言不會因此感到壓力,以一個初生的青年團體而言,他們的行動不求聲勢浩大、不求多、也不求經常曝光,而是實事求是地集中力量,對有價值的社會議題發聲,因為社會的未來建設,年青人不應缺席。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澳門新一代如何繼承抗爭傳統?(訊報,3/12/2010)

編輯在與我約稿的時候,提醒我少談歷史材料,多談社會抗爭的歷史意識。可是我們對歷史的了解恰恰是我們日後行動方向的基礎,我想還是免不了。當然我不是要簡單的把事情再講一遍,當是一種死背硬記的材料。我認為歷史對我們有兩個作用:第一是了解自身處境;第二是吸收當中的教訓。

抗爭歷史

對當代澳門人而言,我們的處境是承自「一二‧三」事件。雖然由於《中葡聯合聲明》和《基本法》,葡萄牙「四‧二五革命」後確立的制度仍然被保留下來, 可是整個社會那更大而不可見於法律條文的運作方式,即以社團領袖代表民意,仍是一九六六|六七年間反抗澳葡殖民統治的成果。而在澳門回歸以後,原來已經在澳門華人社會佔壟斷地位的「愛國愛澳」人士的後代走到台前,靠「一國兩制」掌握實在的政治權力(相反,他們的經濟力量,除了地產業以外,不是已衰亡就是受到外來競爭挑戰)。從愛國和歷史的眼光而言,這些人確有其合法性。可是,面對正在發展的公民社會,他們有沒有做到與時俱進,而非安於原來的管治方式和制度安排不思進取?

澳門歷史的發展,也是與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展密不可分的。澳門的經濟在一九七零至九零年代處於比較多元化的環境。當時全球處於冷戰時期,資本主義在亞洲的盟邦進行投資,首先是日本、韓國和菲律賓,然後是亞洲四小龍,澳門的發展已經是中國走向資本主義的前哨。此後,澳門資本家不但投資內地,如今澳門的經濟,無論是旅遊、金融等業,內地已經成為了主導因素。同時,無論在教育(大學的存在)、經貿、文化等方面,澳門的國際化程度又是數十年來最大的。

歷史教訓

至於在教訓方面,正如本期專題所揭示,澳門歷史上並不缺乏抗爭的歷史:從沈志亮到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物,乃至「五‧二九」等群眾運動。可是, 自從六十年代以來我們的社會就處於一元化的空間,欠缺了當中的傳承。雖然在八十年代有過結社熱潮,但八九民運、「三化」等因素,引致年輕人流向政府,為新社團帶來打擊,傳統社團地位直到回歸前仍然穩固。另一方面,與香港很不同的是,澳門的社會抗爭,由於上述因素,欠缺足夠的分支互相支持。可以說,一切得從頭開始。當中,青年運動在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相信會是重中之重。

目前,澳門青年人的社會行動形式主要是訊息生產。正如十月一日的專題報導所言,互聯網的出現以及傳播技術的普及在這方面扮演了重要的作用。除了是批評時政的內容,例如是《愛瞞日報》、《吹水茶餐廳》等以外,網台也為年輕人在狹窄的大氣電波以外,提供了發言空間。當然,還是有新的青年團體的,當中比較突出的是青年動力:在五一遊行以後,他們半年來舉辦過討論會、遞信、發表聲明、集會等多種活動,取得一定的社會效果。

倡議式抗爭

另一種潛在的抗爭形式就是倡議,常見於消費者運動、社區運動等,通常稱為「杯葛」、「罷買」或者「拒吃」,運用道德勸說,刺激大眾思考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當中的權力關係,促進理性選擇自決,產生改變。事實上倡議在歐美,以至香港都頗為常見。其中比較近期的例子有反對捕獵鯊魚的「魚翅婚宴、人情七折」,而「罷吃大家樂」更成功迫使快餐集團放棄不公的計薪方式。相對罷工等硬性的行動,倡議參與成本較低,而且可有潛移默化之效。不過,倡議並不像正式組織對大多數非核心的參加者具強制力,效果多少會有稀釋。

澳門年青一代進行社會行動,面對的困難大致可分為兩方面:參與成本高,以及資源不足。第一點相信是澳門社會運動界的共同難題。雖然我們比內地幸運,通常不會因為參加社會行動而失去自由,可是較軟性的社會控制的確存在。最直接方式的就是以失去工作為威脅。澳門「行頭窄」,不單行業選擇少,而且無論本地或者外資,都與內地關係密切。可以說是結構性問題。與之相關的,是澳門地方小、人際關係密切,要進行一些與主流意見不一致的活動是會有壓力的。當然,澳門的年輕人通常早已「聽聽話話」,以便將來找到好工作。

資源問題

資源問題可以細分為三方面:資金∕物資、知識,和人際網絡。不同於傳統社團,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資金經由澳門基金會注入帳戶,要進行獨立的社會行動需要自籌資金。當然,以目前社會財富增加,只要能做好組織本身,強調透明化工作,豐富形式,相信是比較容易的。從成本計算,以五一青年遊行為例,除了一些道具以外,製作宣傳單張相信就是最大的支出,總數相信不過一千幾百而已(接受媒體訪問,又加上互聯網,成本又減輕了一些)。

一個人不起來向不公義抗爭,其中一個原因是不知道問題的存在,就算知道了問題,認為要改變,也不知道表達的方法。後者尚且可以直接詢問政府部門,或尋求議員協助,但前者是需要學習的;而要促進社會發展,兩者都是需要在自身掌握以後,再教育他人的。前者在澳門尤其嚴重:澳門的青年進大學唸書,多數選擇工商管理或科技專業,對社會科學和哲學有興趣的可謂鳳毛麟角。加上與香港─澳門人知識的重要入口地─的交流在回歸後受到限制,就算是一個說話斯文的大學法學院院長都不能倖免,有改變社會志向的澳門人必須靠自身主動學習。幸運的是,現在互聯網時代,資訊尚算自由,要接觸其他地區的人事和觀點,只需要比較好的英語程度和會上網就可以了。

最後,人際網絡的建立對獨立的青年團體有很重要的價值。一來網絡是一種資源:傳播訊息固然需要網絡。有時需要認識一個想請教的學者,可能需要透過第三者介紹。又例如一個人要承受參加運動的壓力,有了互相了解、認同的朋友,可以得到所需的支持。二來,由於家庭、教育、現代通訊手段等因素,不同背景的年輕人加入一個真實的群體中,需要學習相處,並且懂得在共同目標下,求同存異、分工合作,以及維持一班更廣泛合作者和支持者,這本身對參與其中的每一位青年都是很寶貴的經驗。